请勿再说:其他人家的孩子……
民办小学公布名单,花无忧的孩子落榜了。“为了让孩子能顺利考进民办小学,从三年前开始,就积极参加同龄人的活动比赛,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。”在中国式母亲眼中,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“其他人家的孩子”。“考试前一天,大家在家让他们两个做自我介绍和讲故事,她完成得更棒,表哥断断续续说了半天。得知表哥被录取后,女儿哭得更凶了,她说,是否她不够出色,而我只能抱着她一块哭……”
一定量上,“中国式母亲”已经成了国际性的贬义词。在美国高中校园里,中国式母亲是个管孩子非常严的父母;在纽约房地产商眼中,中国式母亲是为了2岁女儿读大学而买豪宅的焦虑者;在新西兰,当地母亲们发起奶粉守卫战试图对抗中国母亲的疯狂扫货……中国式母亲最大的共性还有爱攀比,口头禅是“你看其他人家的孩子哪个哪个哪个,哪哪比你好。”
如此的教育办法能让孩子做出大家期待的事,但杭州一位早教机构责人称,比较也给了孩子一个暗示“你不够出色”,于是,常常被比较的孩子,会变得自卑,长大后容易嫉妒。“爸爸妈妈可以说孩子做的事对或者不对,但不可以说他这个人是好还是不好。除此之外,不攀比不等于不为孩子设立教育目的。依据孩子自己的条件,挖掘他的潜能。”
请勿再说: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
八零后的跳跳妈是两个混血型的男生孩子的妈,他们全家现在生活在挪威。她说,3岁多的跳跳一个字不认识,在国内早被比下去了。“北欧家家两三个孩子,常见采取是接触大自然式的慢养育,有钱有闲时带孩子旅游,7岁前不教文化,顶多踢踢足球。”跳跳妈说。
很难拒绝攀比的其实是爸爸妈妈急切的心态。婴幼儿教育专家林怡发现,习惯了速食文化的八零后焦虑母亲喜欢直奔主题:7个月了如何还不会爬?不问原理,直接说如何做就好,不灵就继续到处求答案。事实上,养育孩子不像生产商品,孩子的个体差异非常大,如何会有一种解决所有父母的问题的办法?
焦虑看不见,摸不着,但它会干扰正常的判断力。母亲们不相信自己,只好转而互相比较。其实,真的好办法是在懂孩子的基础上变通出来的。全国十佳心理教师、《孩子母亲陪你慢慢找长大》作者吴文君称:“资讯大爆炸的社会,母亲们需要掌握拒绝过多的婴幼儿教育信息,不然就会陷入焦虑的泥沼。”吴文君说,放下养育,伴随成长,在孩子遭遇困境与挫折的时候,给予安慰与支持,孩子的欢笑,才是大家得到的最实质的回报。
请勿再说:为何付出这么多,你却不知道
“爱攀比”、“焦虑”居然成了“只须孩子学有所成,大人吃点苦无所谓”的中国母亲的标签,爱孩子有没有错?
第一问自己,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吗?你接纳了孩子真实的自我吗?吴文君说,做爸爸妈妈的大多都不愿承认自己心里的那点小虚荣,而一旦孩子没如己所愿,做爸爸妈妈的就从山上跌落到谷底,得不到回报的爱会变得偏执焦躁:为何我付出那样多,孩子却一点都不知道?为何给了孩子最好的,而他却对大家如此?将来假如孩子对大家没我对他那样好,该如何解决?
吴文君说,特别当下的不少年轻全职母亲,她们把母亲当成一种职业,需要回报的爱其实是对孩子的控制。在专家眼中,当母亲是要学习的。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要留一些时间来爱自己、关注自己,让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对挑战,如此才能放手很多焦虑。不然,大家会下意识地从孩子那里需要爱,对孩子的期待会多于爱。“爱应该是自由的,是给他们所需要的,而不是把我们的无力转嫁到孩子身上。”